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御寒的?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作为一个70后对七十年代东北农村的冷还是记忆颇深的,毕竟那时我童年的回忆和快乐。
在东北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过冬天,因为别看冬天冷,但是冬天的乐趣也是最多的,这是那些没有体会到东北冬季的人无法想象得到的。
我小时候一到冬天家里的大人就会给做上棉鞋、棉裤和棉袄,当年的棉帽子都是遮住耳朵的那种,有些类似电视剧里演的日本兵戴的那种帽子,耷拉下来的两片上面有绳子可以系在下巴上。
每年一到十月份的时候,家里的大人就要开始准备过冬的适宜,这个时候会上山搂草和捡松球,这些是用来冬季引火用的,每家门口也会有个大柴火垛子,当年农村老人说:“找对象主要要看家门口的柴火垛子,谁家门口的柴火垛子高,说明这家人会过日子。”
除了要准备冬季的烧柴以外,当年家家户户还会挖地窖储存越冬的秋菜。地窖挖的越深越好,上面留个口底下放上白菜、萝卜、土豆和苹果等越冬果蔬,菜窖的上面是用苞米杆子盖起来,这样果菜放在里面可以放到第二年化冻都不坏,这些菜窖和地窖也是小孩“藏猫猫”的好地方。
东北农村入冬前还会用塑料布或报纸糊窗户缝,而且东北糊窗户都是从外面糊,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会往家里灌风,这在外人眼里也成了东北一大怪。
一,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
“滴水成冰”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东北的冬天确实可以达到,最冷的天气里人出门吐口唾液落在地上就会结成冰,气温在零下二十多度可以说是常态,最低达到零下三十多度也是经常遇到的,记得有一年我家邻居的狗在狗窝里一晚上都能冻死,可想而知当年能有多冷。
我不是东北人,但在东北生活过许多年,有一年天气冷的让人至今难忘。
国家恢复高考后,我考入东北一所大学读书。记得1983年寒假,我到沈阳火车站准备乘火车回关内,在入站口刚掏出票接受检票,我的手已冻的麻木没感觉了,好一阵子恢复不过来。
进站后,看到的是整个站台上的人们没有一人是站着,对全站台“大家一起跑起来”的画面记忆犹新:旅客们提着行李满站台的来回跑;检票员、列车员、警察等都在跳腿跺脚前后跑;就连拿着小锤子的安检员也在铁轨两旁,边敲车轮或铁轨边跺着脚上下跑。
能听到人们在议论到底当天有零下三十几度?有的说可能零下三十五度?有的说不止,可能至少零下三十八九度?反正是我有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冷。
2015年冬,我到吉林帮儿子照顾小孩,多次去东北,也遇到有零下三十度的天气,但已经有了1983年冬天冷的经历,也就不觉得太冷了。
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先说一件事,就是那个时候,东北农村的小朋友们,或者说我所在的吉林省农村100%的小朋友们,耳朵、手、脚都冻伤过,吉林省农村的小朋友是这样的情况,那么,黑龙江省农村的小朋友的情况,会比吉林省农村小朋友的冻伤情况更严重,可能辽宁省气温略高于吉林省、黑龙江省,那么,辽宁省农村的小朋友的冻伤情况会轻一些!
不但东北农村小朋友们的情况是这样,就是所有在外面参加生产劳动的大人们,绝大部分人的耳朵,手、脚都冻伤过,而且这个冻伤还会年复一年的延续下去的,就是说你今年身体哪个部位冻伤了,到来年冬天的时候,即使你注意保暖了,你身体原来冻伤的部位,还会继续冻伤的,就是这样的情况,你说东北农村过去有多冷、多冷的!
东北农村冬天那么冷,当然,御寒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即使你做了再大的努力去做御寒保暖,东北冬天农村那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你也防不胜防的,那时候东北农村的农民朋友们,多半都戴的是狗皮帽子,带着厚厚的大棉手闷子,脚上穿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家做的棉鞋,即使这样的话,也难逃耳朵、手、脚被冻伤的后果!
而家里的御寒,就靠着那个大火炕,一个小火盆取暖了,白天没事的时候,就坐在大火炕上,围坐在一个小火盆周围取暖的,即使大火炕烧的非常热,晚上躺在炕上,不会冷的,但是室内的温度也是还是相当低的,而且,墙面上都会结冰上霜的,东北农村农民家腌酸菜的酸菜缸,东北农村农民家的水缸,也会被冻上厚厚一层冰的,过去东北农村由于气温非常低,再加上过去生活困难,也没有太好的御寒措施和条件,东北农村的农民朋友们,都是非常坚强的,也是非常艰难的度过每一个严寒冬天的!
标签: 五大连池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