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

ysladmin 14 0

山西洞洪大槐树移民是怎么回事?

“问我祖先何处在,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这是一首从明初开始在我国的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福建甚至台湾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民谣呢?原来从朱元璋即位不久到他儿子朱棣在位期间的50年时间里,明政府在山西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时间最长、范围最长、意义深远的移民事件。由于当时政府把移民都集中在洪洞大槐树下,进行登记后强行带走,所以移民的后裔把最辈们最后的出发地洪洞做为外迁之前的祖籍,大槐树就是标志。因此,人们把这次迁徙俗称为“山西大槐树移民”。

那么这次移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讲一个故事!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第1张图片-冬冬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传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猛将胡大海出生入死,战功卓著。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胡大海一不要官,二不要财,只求朱元璋允许他报仇。原来胡大海起义前,由于一时的落魄,在中原一带讨饭,但当地的百姓发现胡大海长的太丑陋,且凶神恶煞一般。尽管胡大海每到一家都唱我很丑,但我很温柔的小曲儿,但是老百姓把门都咣当一声都关上了,一碗水都不给他喝。当时胡大海差点被饿死,于是暗下决心,将来发达了一定回来报复。

如今胡大海发达了,觉得正是好机会,于是只求朱元璋满足他这个心愿,其余别无所求。朱元璋觉得牵涉的面积太大,更不能滥杀无辜,但又考虑到他的战功,于是就答应胡大海在某地界射一箭,他可以杀一箭之地内的人。没想到胡大海一箭射在了大雁的尾巴上,于是惊魂未定的大雁一路逛飞,一直从河南飞过了山东。君无戏言,因此胡大海追着大雁一直从河南祸害到山东,犹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留。既然当地没人了,朱元璋只好从人口稠的山西往河南、山东等地迁徙人口。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可信度不高,近似于荒诞不经,但是因战乱导致的人口锐解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所以这次移民是明初的一项重大国策,而且带有强制性。当时政府也不顾及百姓的想法:“愿意移民的在家里等,不愿意移民的人,三天之后到大槐树下集合。”于是三天后有十万多不愿意背井离乡的百姓聚集于大槐树之下,正当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乱成一片的时候,忽然大批官兵蜂涌而出,直接把老百姓捆绑起来,在一片叫骂哭喊声中完成登记造册。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第2张图片-冬冬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移民们临行之时,悲伤地看着故乡,听着栖息在树杈之间的老鸹发出的一声声哀呜,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为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也因此流下了那四句民谣。据说当时官兵怕有人逃跑,就在移民的小脚趾上砍了一刀来识别身份,因此移民后裔的小脚趾都是复形的,即小脚趾上有一大一小两个指甲盖儿。因此也留下了“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足趾验甲形”的话来。还有在迁徙过程中,移民都是被反绑着双手走路的,因此移民的后裔也喜欢背着手走路。

据记载,从朱元璋的洪武三年(1370年)到朱棣的永乐十五年(1417年),前后将近半个世纪。山西两府五十一县的百姓分别被送至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范围之广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国土,而且他们的后辈也有迁徙到国外的。为了不忘故土,许多移民后袭都纷纷登祖谱,将迁徙的事情记录下来,也成了这次迁徙的佐证。

总之,由于元末明初连年战乱加上黄河不断的泛滥,致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中原地区人口锐解,土地荒芜。而山西由于太行山的天然屏障阻隔,没有遭受点火的摧残,风调雨顺、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加上附近的难民也大量的涌入山西,所以山西西南部的人口更加稠密。因此,明朝初建,为了均衡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才会大规模的进行人口的迁徙。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第3张图片-冬冬旅游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如今已经过去600多年,当初的大槐树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槐乡的后裔却遍布全国各地,有得还远在东南亚各国定居。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汉书》有言:“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然而,纵观3千余年的历史,几乎在各朝各代,都有过规模相当大的人口迁徙,例如,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这是有史以来官方组织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活动。

这次明初的人口大迁移源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1368年,朱元璋创建明朝,结束了元末混乱的局面,但中原地区受连年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锐减,大量土地也被撂荒,战乱后的河南人口仅有190万人,要知道,北宋时期,仅开封一处人口就已超百万了。

但那几年山西似乎很得上天眷顾,不仅风调雨顺,还由于四面环山的地理位置,避免了元末祸事,成了乱世之中的世外桃源,饱受战争之苦的外地人纷纷涌入山西,导致山西人口数量剧增,据记载:1380年,全国总人口将近6千万,仅山西一省人口就高达400余万人,而山西洪洞县又是人口最多的县。

因此朱元璋下令从山西移民以填充其它地区。但故土难移,尤其是离开富裕繁盛的家乡,前往人烟稀少的未知之地,即使有“免赋役三年”“给钞二十锭”的移民政策,依旧无人愿意搬迁。1370年,朝廷使用了一个手段,在洪洞县各地张贴告示:三日后,不愿意搬迁的人,到广济寺大槐树底下进行登记。三天后,10余万人聚集大槐树底下,结果却与期待相反,这些人被强行迁移走了。

据记载,从1370年到明成祖永乐十五年,50多年里,政府共组织了八次人口迁移活动,按照“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的比例,从大槐树这里迁走的人口涉及812个姓氏、30个省市、2217个县市,甚至有一部分还远涉重洋。每当分别时,留在家乡的亲人都会含泪说:“记住这颗大槐树,以后当你想回来的时候,先找到它,再慢慢找自己的家。”

当然移民政策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原大地又重换生机,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创造属于自己美好的生活,如今全球约有近2亿人,声称自己的祖先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几百年来,这首歌谣一直被人代代相传,洪洞大槐树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朝宗圣地。关于这次人口大迁移的活动,你有什么要分享的吗?欢迎在评论中留言。

在山西省晋南地区洪洞县城北二华里靠近贾村有个大槐树处。大槐树本来不是地名,但现在已被叫成地名了。大槐树处挺有名,这是山西移民的遗址地。

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曾存在自然移民和官制移民两种形式。自然移民多因天灾兵患所造成,是属逃亡性的大迁徙。官制移民是官方有目的有准备的强制性迁民行为,是为调节军事政治或经济诸方面的失衡所需要。大槐树处遗迹就是这种官制移民的物证。

元朝末年,兵戈四起。朝野攻伐、拔地屠城,兵患持续十六年。除兵患以外,水旱灾害以及蝗灾和瘟疫亦经年不断。天灾加人祸,致使中原地区 “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到处 “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各地方政府官吏纷纷向中央政策奏报当地破败景况。劳力不足,大片土地荒芜,财政无以支持,直接危及了明王朝的统治。明政府遂采纳了户部等部门和官僚的建议,做出了移民屯田的长远决策。于是从洪武三年便开始了一场时跨半个世纪的大规模的官制移民。

当初,中原各省天无宁日地无宁日,而山西却很少遭受兵患和天灾波及,境内大部分地方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尤其是晋南平原上,居民丛杂,仰事俯育,一片和平富庶景象。这样,山西便成了向外省输送移民的供给地。山西移民虽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洪洞地处交通要道,在晋南又居人口稠密县,便使洪洞在那次大移民中的地位醒目起来。明初时候,洪洞城北有个寺院叫广济寺。寺内设有驿站,并设有常驻驿吏,接洽全国往来公差。大槐树就在寺旁。这棵汉植古槐,树身数围,荫匝数亩之阔。古驿道就从树下通过。汾河滩上的野禽老鹳经年构巢于树冠之上,到了秋冬叶落之际,老鹳窝挂满树间枝桠,星罗棋布,景观甚为别致。明初大迁民的年代里,官府又在大槐树处设置机构,派驻役员管理移民事务,编排队伍,发放 “凭照川资”,即通行或用于说明身份的证件和路用银两。山西当地居民、世世代代守家在地,不愿往别处迁徙。这就更加促进了这种官制移民的强制性。政府更多地采用了招诱和征派方式。传说政府曾广贴告示,说不愿移民者需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并规定集合时限,愿移民者可在家中等候。于是人们纷纷赶到大槐树下。有一回,晋北晋南晋东南三日之内在大槐树周围集中了十几万人。这十几万人突然被武装军队管制起来,被告知大明皇帝有令,凡到大槐树下集中者一律迁走。之后强行被登记,强行发给凭照,踏上不知何时能返的移民之路。

据《明实录》记载,移民活动多在晚秋时节进行。此时百草凋蔽,大槐树也叶落几尽,唯余满眼的老鹳窝 。大槐树下,每当官差下令启程,这些祖先移民们无不泪横满面、缓

缓而行。三步一驻足,五步一回首地寻望家乡故里,越走越远,越走越难再见家乡景象,最后只能看到大槐树上的老鹳窝,留在身中的也是栖息在树间的老鹳在深秋时节无奈的悲鸣。于是,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就成了最后记忆在移民祖先们脑中唯一的家乡标志。“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这几句民谣就在从大槐树那里出发移居到全国各地的山西居民的后裔中产生和续代相传。如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这些地方,这几句民谣仍旧生机勃勃。

标签: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