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藏于乾陵,是真的吗?
(关注 @文踪旅迹 告诉您一段有温度的历史)
或许《兰亭序》一问世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无论它的流转还是去向,至今都为人乐道。说《兰亭序》在乾陵,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公元353年的3月3日上午,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杆子朋友在兰亭搞了一次聚会。期间茶酒到了兴头上,他们便用诗书助兴。王羲之也趁着高兴劲,提笔为朋友们的诗写了序文。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个字,既有聚会之欢,也有人生慨叹。这篇序文的手稿笔法、章法、结构都很完美。王羲之也比较得意自己的手稿,嘱咐后人妥善保存。后人评价《兰亭序》时说:“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兰亭序》被公推为为“天下第一行书”。
可东西传到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子智永手中时,智永因为自己没有儿子,便把《兰亭序》交给了自己的弟子——和尚辨才。
因为名气太大,唐太宗李世民也惦记起了《兰亭序》。他安排人费尽周折把它弄到了自己手中。
而《兰亭序》到底是陪葬在昭陵(位于今陕西礼泉县)还是陪葬在乾陵(位于今陕西乾县)?这还真是一个问题。
话说唐太宗李世民弄到《兰亭序》后,便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人临摹了十几个副本,分别赐给了皇子和身边的重臣。
648年,唐太宗李世民给太子李治安排了自己的后事,要求把《兰亭序》原本陪葬昭陵。649年李世民归西,刚刚即位的李治不敢违背先皇的旨意,把《兰亭序》放置在父亲的棺椁之中。
二百多年后的公元908年,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盗掘了关中唐代的皇帝陵墓。按照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温韬传》中的记载:“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看来在温韬的这次盗墓行动中,《兰亭序》已经重回人间。
时间到了928年,温韬被后唐明宗李亶下诏书赐死,《兰亭序》跑到哪儿去了?
我们有必要看看温韬所盗东西的去向。一是为了在后梁站稳脚跟,温韬用皇帝陵墓中的宝贝通融后梁的权贵。二是他的外甥郑玄素继承了他的东西。无论哪种情形,纸书《兰亭序》一直没有现身。
宋代蔡挺曾经说,埋葬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李治等李家后人用摹本陪葬,《兰亭序》的真迹一直留存世间。
也有人认为,唐高宗李治也很喜欢《兰亭序》,他有可能用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摹本陪葬父亲。这就是人们猜想的那样,武则天把丈夫李治和《兰亭序》一起葬在了乾陵。
1959年,国家没有批准乾陵的发掘报告之后,《兰亭序》在不在乾陵的争论已经永远不可能得到验证。
《兰亭序》是王羲之得意之作,做为传家宝传至智永和尚,智永无子嗣,传弟子辫才和尚。唐太宗喜王羲之作品,光为搜罗。查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辩才的和尚手中,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诸人勾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唐太宗嘱咐儿子李世民,死后《兰亭序》随葬昭陵。五代时温韬将昭陵挖掘一空,让王羲之书法真迹,得以流传。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得到《兰亭序》随藏于乾陵。 这里有这么几个主要环节:王羲之做传家宝传至智永,智永传弟子辫才。这记载是清楚的。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并命人临摹,有传世临摹本,是有案可查的。李世民嘱咐儿子李治让《兰亭序》随葬,但李治是否照办就不一定了。从太宗嘱咐儿子的口气,吩咐这事的具体程度可知他是有些怕李治不照办的。从这开始就有疑点了。就是说《兰亭序》是否在昭陵?不肯定!温韬盗墓时是否找到《兰亭序》?不敢说。找到之后是否还让它流传不好说。武则天和唐高宗是都又得到《兰亭序》无从查考。从这脉络分析《兰亭序》在乾陵只是民间一种传说,可能性不大。当时以被作为非常珍贵的东西了,明确知道的经过了李治和温韬两个环节,还能传到唐高宗和武则天吗?很怀疑!
标签: 兰亭序全文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