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为什么会有“黄帝故里”?有哪些历史依据?
假的真不了,真的也假不了,谣言止于智者。陕西朋友始终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实际上是中科院把新郑黄帝故里推进教科书的,肯定还有下文,新郑黄帝故里项目,只是为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制造舆论。扒个养鸡场,凭借个水泥建筑造假,还没有干?凭这个就能进教科书?
能逃过中科院和教育部的专家的法眼吗?
判断新郑黄帝故里真假,最关键的,就是要能找到黄帝部族的聚落遗址,无论是帝都还是故里,聚落遗址一定离此地不远,而且黄帝部族是6500年前最强部族,聚落遗址也应该是最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如果新郑真是有熊国之墟,仰韶文化聚落遗址就必然有,如果没有,证明它就肯定不是
看了无数陕西盆友的抨击文章,也只有问道td网友的文字靠谱,他也是照搬别人的,但是最起码他抓住了要害,就是要看周围有没有足够多的仰韶半坡时期的遗址。
已有的新郑唐户遗址,在新郑有140万平米,其中30万平方米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全国最大裴李岗遗址,有65间房基出土,仰韶文化遗址部分,上限早于半坡遗址,大河村文化遗址在新郑正北,也有半坡和庙底沟时期遗址出土。这应该是科学院论文有关新郑黄帝故里结论的底气所在。也可以看出,科学院做事的严谨性,新郑黄帝故里,是有考古学依据的,已经可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中科院才通过赵永恒研究员的推策论文,对外宣布的。
笔者有一个结论,黄帝部族是仰韶文化早期,最强部族,所以它一定脱胎于一个强大的伏羲氏族母体,唐户遗址最可贵的地方,它本身就是最大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具备产生黄帝强大部族的条件。相反,如果一个地区,根本就没有裴李岗文化遗址,它有没有可能产生黄帝部族?应该说,出黄帝的地方,必然有伏羲氏族遗址,这是个先决条件。
黄帝都有熊,有熊在河南开封府新郑县轩辕丘是也。乃开封人也。
清,《新镌古今帝王统系天下分合图》:“黄帝有熊氏,神农母弟之后,世嗣少典为诸侯。姓公孙,生于轩辕丘,名轩辕,长于姬水,改姓姬,河南开封人,都有熊(今开封府新郑县)。神农氏衰,诸侯相侵伐,轩辕修德治兵,擒杀蚩尤于涿鹿,诸侯咸推为天子。在位百年,年一百十一岁,制文字,制阵法,造律吕,制历象,制医书,制衣裳、宫室、器用、舟车、货币,划野分州,立井制亩……”(清文林堂藏本,第1页)
明,王世贞《御批王凤洲纲鉴会纂》:“黄帝有熊氏,《白虎通》曰:二十四月而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帝生而神灵,日角龙颜,有景云之象焉。
明,袁黄《新刊通鉴辑要》:“黄帝有熊氏,《索隐》曰:‘按,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之子也。一统志云,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
明,李兆《读史汇说》:“黄帝有熊氏,姓公孙,讳轩辕,有熊国君。《外纪》曰:‘初神农氏母弟世嗣少典为诸侯,帝榆罔之世,少典国君之妃曰附宝,生帝于轩辕之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境,因名轩辕。姓公孙,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狥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
清,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其母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妊,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又《开封府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为有熊氏之国,黄帝生于此。”
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清雍正三年本,三百八十卷,开封府部)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黄帝轩辕氏,少典氏(神农时诸侯)之子,母曰附宝,见电光绕斗感而有孕,生帝于轩辕之丘(在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故曰轩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国于有熊(即新郑)。杜佑《通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故亦曰有熊氏……’”(卷一)
清,郭袁恒《历代帝都考》:“帝王应天立极必有建都之所,昔者庖牺氏生于纪(今陕西巩昌府秦州)而为天子都陈(河南陈州府),神农都陈而别营曲阜(山东兖州府曲阜县),黄帝生寿丘(开封府新郑县),都涿鹿(顺天府涿州),少昊始穷桑(兖州城北)而迁都曲阜……”(按:郭袁恒认为寿丘在新郑县)
标签: 皇帝故里